如果是向个人支付的小额零星费用(每次不超过 500 元),可依据收款凭证及内部凭证入账。收款凭证需注明收款个人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支出项目、收款金额等信息。比如企业向临时搬运工支付 400 元搬运费,可据此作为入账依据。
费用已发生但未取得发票的期间费用(如租金、水电费等):可先根据合同、协议或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暂估入账。例如,企业租用办公场地,合同约定每月租金 1 万元,在未收到发票时,当月可借记 “管理费用 - 租金 10000”,贷记 “其他应付款 - 暂估租金 10000”。后续收到发票时,先冲销原暂估分录,再按发票金额重新入账。
已消耗的物资或服务成本(如货到票未到的材料):按暂估价值入账,借记 “原材料” 等相关成本科目,贷记 “应付账款 - 暂估应付账款”。待取得发票后,对原暂估金额进行调整。
支付违约金、赔偿金等:若该支出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行为,可凭双方签订的合同、赔偿协议、支付凭证等入账。比如企业因合同违约支付对方 10 万元赔偿金,根据赔偿协议和银行转账记录,借记 “营业外支出 100000”,贷记 “银行存款 100000”。
政府性基金、行政事业性收费:企业缴纳的政府性基金、行政事业性收费,以财政票据为税前扣除凭证,若暂时没有票据,可依据缴费通知、银行缴费记录等先入账,并后续索要和补附财政票据。
企业应确保业务真实发生,并保存能证明业务真实性的相关资料,同时要注意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,无票费用可能无法在税前全额扣除,需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。
企业无票支出入账时需要注意事项
合法性与真实性:业务必须是真实发生的,这是入账的基础。所有的交易都要有实际的业务背景支撑,避免虚假交易入账。例如,不能虚构未发生的费用来减少企业所得税。
证据充分性:虽然没有发票,但要收集和保存其他能够证明交易真实性的资料。比如采购合同、支付凭证(如银行转账记录、收据等)、出入库单、物流单据、验收报告等。对于一些特殊情况,如支付给个人的小额零星支出,要确保收款凭证包含收款单位名称、个人姓名及身份证号、支出项目、收款金额等信息。
会计核算准确性:根据交易的性质和会计准则准确入账。例如,对于货到票未到的原材料采购,应按暂估价值正确核算,确保存货和应付账款金额的准确性;对于费用类的无票支出,要合理划分费用类型,如属于管理费用、销售费用还是生产成本等。
税务影响:了解无票支出在税务上的处理。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,无票支出可能不能在税前全额扣除,要做好纳税调整的准备,避免税务风险。例如,一些未取得合法有效发票的费用支出,可能需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。
内部审批与控制: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批流程,无票支出需要经过适当级别的管理人员审批,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。这有助于防止舞弊和不合理的费用支出。
无票支出入账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
不能税前扣除风险:无票支出可能不符合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的要求,在汇算清缴时,税务机关可能要求调增应纳税所得额。例如,企业采购货物未取得发票,相应成本不能扣除,这会导致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增加,从而增加企业所得税税负。
证据不足风险:如果企业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明材料(如合同、付款凭证等)来证实无票支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,即使业务实际发生,税务机关也可能不认可该支出在税前扣除,导致税务纠纷和补税风险。
进项税额抵扣问题:对于一般纳税人,如果没有合法有效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扣税凭证,相应的进项税额无法抵扣。比如企业购买办公用品未取得专用发票,原本可以抵扣的进项税不能抵扣,会增加企业增值税税负。
虚开风险误解:大量无票支出可能会引起税务机关的关注,如果处理不当,可能被怀疑存在虚开发票或接受虚开发票来弥补无票情况的风险,尽管企业可能是正常业务但缺乏票据,也会面临税务检查的麻烦。
印花税等:无票支出可能影响相关合同印花税的计算和缴纳。若未准确申报,可能面临补缴税款和滞纳金的风险。例如,采购合同未取得发票,企业可能忽视合同印花税的缴纳。